6月28日,世界语译介与传播学术会议在枣庄学院市中校区举行。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副会长、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院长曹胜强、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秘书长陈吉,国际世界语协会(Universala Esperanto-Asocio)常委、世界语学院(Akademio de Esperanto)院士弓晓峰,原国际广播电台世界语部译审赵建平等专家以及枣庄学院校党委书记高峰,党委副书记、校长丛海林,党委委员、副校长褚夫敏、党委委员、宣传部长闫盺出席会议。来自美国、日本等16个国家,以及国内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的世界语组织和高校的100余位专家学者、世界语爱好者参加了会议。国际世界语协会主席邓肯·查特斯、国际世界语协会亚太委员会主席西永笃史、国际世界语教师协会主席艾哈迈德、世界语学院院士朴基完、波兰亚当·密兹凯维奇大学教授伊洛娜、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李永求、著名汉学家、冰岛驻华使馆原公使衔参赞拉格纳尔等国际世界语知名人士也通过线上方式参加活动。
展开剩余82%高峰在致辞中介绍了枣庄学院的世界语学科建设成果。他指出,此次举办会议是响应党和国家外宣事业号召、服务山东省国际教育合作和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举措。他表示,学校将以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提升世界语译介与国际传播能力, 为用世界语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贡献枣院力量;为进一步推动世界语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与发展,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合作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邓肯·查特斯在视频致辞中高度评价了中国在世界语翻译领域的学术贡献。他指出,中国世界语翻译传统悠久,中国文学作品通过世界语译介为全球读者提供了了解中国文化的桥梁。在传播中华文化过程中促进了文明互鉴,彰显了独特价值。他表示,国际世界语协会将积极支持开展此类世界语学术活动,共同推动世界语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
陈吉在致辞中回顾了世界语传入中国百年来的译介成就,她指出世界语译介和传播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独特窗口。她表示,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深化世界语翻译与传播理论研究,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全国世协将始终支持各地各级世界语协会开展学术交流,在国家协会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与话语体系建设和理论研究,与各位一道共同推动世界语高质量发展,为服务国家战略发挥新的更大作用。
丛海林主持开幕式
嘉宾贺词
枣庄学院世界语专业学生吴朝阳、刘苗雪朗读拉格纳尔贺诗
枣庄学院青年教师龙云霞宣读国际世界语教师协会贺信
世界语学院院士朴基完立足中国典籍世界语翻译的方法论创新,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趋势,对人工翻译与机器翻译的现实意义及差别进行了剖析;弓晓峰依托世界语翻译家谢玉明的《红楼梦》经典译本,系统阐释了文学翻译策略并针对翻译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展开探讨;枣庄学院高级实验师孙明孝分享了《墨子》世界语翻译的历程与国际影响力,同时介绍了中、日、波三国在《墨子》译介传播中的经验与成果;国际世界语教师协会副主席亚历山德拉·马德拉以叶君健的创作实践为样本,深入探讨跨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同时以英国作家研究W.H.奥登和克里斯托弗・衣修伍德所著的《战地行纪》为参照,分析其对叶君健著作国际传播的影响;崔挽源梳理了中韩世界语交流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价值,并通过展示安偶生的影像史料,深度还原其生平经历与时代背景。学术会议分别由孙明孝、赵建平主持。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参观了世界语博物馆。在博物馆学术报告厅,苏州市科普促进中心主任、科普专家朱利荣、世界语文学爱好者胡国鹏分别以“丝绸之路的世界语传播渠道”和“中国儒家典籍的世界语翻译”为题举办了科普报告。
闭幕式上,褚夫敏表示,世界语承载着促进文明交流的时代使命,学校将坚守“保护世界语文化、传承世界语文明”的初心,着力打造世界语人才培养高地与学术研究重镇。她向学术报告嘉宾和向世界语博物馆捐赠藏品的与会人员颁发了报告和捐赠证书。闭幕式由枣庄学院国际处副处长梁钰堃主持。
世界语博物馆向全国世协捐赠由山东非遗伏里土陶艺术传承人甘言地制作的“伏里土陶——班墨奚柴笔筒”
与会人员合影
会前,与会人员参观了“红色世界语者系列展—叶籁士与世界语中国之路展”,该展览通过图片资料,全面、生动地再现了叶籁士同志刻苦学习、艰苦奋斗、坚守真理,为中国革命事业、文字改革事业和世界语事业所作出的贡献。(来源: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 )
(文/全协秘书处 图/枣庄学院)厦门配资平台
发布于:甘肃省旺鼎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